發表時間:2020-09-20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讀完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
我的印象
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充滿語言暴力。這本書讓你與人情誼相通,滿足各自的需要,提高生活的品質。
與其說這是一種溝通技術,不如說是一種看問題的視角,一種關愛自己、理解他人、成長自我的路徑。
在我看來,非暴力溝通是《PET父母效能》和《如何聽孩子才會說,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的源頭。
它廣泛適用于任何關系的溝通,任何場合的沖突化解,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它讓你讀懂自己的內心,讀懂別人語言背后的內心是那么真實而精彩,打開了全身心與人深度鏈接的窗戶。
是位國際溝通專家
作者馬歇爾盧森堡,是美國的臨床心理學博士,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
書中描述了馬歇爾指導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故事和案例,讀了很有場景感和代入感。
他親自參與許多世界范圍內的爭端和種族沖突的溝通,運用非暴力溝通的理念和技術,化腐朽為神奇,使強烈對抗的雙方得到需要的滿足。
非暴力溝通之所以這么神奇,因為抓住了四個要素——
+感受+需要+請求
1、表達自己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書中會有具體句式、案例,教你怎么去嘗試。
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去表達感受、滿足內心需要,那么這個世界上還有誰會呢?
我們讀書會的一位媽媽在生活中是這么運用的:
事件:
娃作業沒做完,打電話給我申請看電視。我同意了并要求看完電視,把沒完成的作業做完。
晚上我檢查孩子的作業,發現有漏做的項目,竟然還欺騙我打了勾,表示此項作業已經完成。
場景:
我(憋住了內心的一團火):“你漏做了我布置的作業,而且還打了勾,我感到失望和不開心,因為我希望我可以信任你。”
娃的反應:“媽媽,你能可以再相信我一次嗎!因為我今天看完電視后看書太入迷了,忘記了寫了。勾是之前就打好的,因為我認為我可以完成這個任務,就提前打勾了?!?/span>
我:“原來是這樣啊。我很愿意再選擇相信你一次?!?/span>
這位媽媽感嘆:換做以前,我一吼孩子就掉眼淚補作業。這次我沒有去指責,而是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孩子竟然說出心里話,之后的行為大為改變。原來親子關系可以是美好的享受!
2、反饋他人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如果我們注意的是別人的需要,而非他對我們的看法,我們將發現別人并不可怕。
讀書會的一位家長與她的老母親運用了這種溝通方式:
事情:
父母爭吵大半輩子。這不近幾天老爸生病住院了。媽媽微信我說,老爸又罵他了,老媽一個勁地數落老爸一番,把成年舊事又拿出來說了一遍……
場景:
我:看起來,你很生氣,心里很委屈?
媽:是的。
我:你希望老爸能體貼你?理解你?
媽:是的。
我:你想讓老爸怎樣做呢,你才不這么生氣呢?
媽:沉默,沒有回我信息。
這位家長說,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去勸說、安慰老母親,只是去理解和反饋她的感受和需要。雖然不會一下子改變她,但滿足了她渴望理解的內心需求。這種愛,遠遠超過買禮物給老母親。
很多驚喜在發生:
讀書會的很多家長在處理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同事關系時,都站在非暴力溝通的角度去思考、實踐,都說——
“原來,溝通可以是一種享受??!”
還有很多精彩等你閱讀
憤怒是一個人尚未滿足的需要的表達。表達憤怒有四個方式,讓你學會正確“使用憤怒”,而不是壓抑發泄。
我們日常聽到傷人的話,有四個選擇,選擇其中的三和四,讓你的生活神清氣爽.
……
很多精彩等你翻開這本書。這是一本值得精讀、實踐、復讀的好書。
謹以此篇,獻給世界讀書日,感謝一起讀書的讀書會伙伴們!